*
*
*
*

急性脊髓損傷患者復健之重要性

物理治療
2010-06-19
  神經系統控制人體的運動、感覺與內部器官活動,它包括中樞神經系統及周邊神經系統兩部份。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與脊髓。腦是身體的控制中心,管理活動、 情緒、智力與語言,它從聲音、影像、嗅氣、嘗味與觸摸接受訊息。脊髓傳送訊息出入腦部,它聯接腦與身體其他部份。脊髓外圍由脊柱保護,如同電話交換系統, 在腦部與身體之間傳遞訊息。在脊髓特定節段出入的脊神經將訊息傳遞到身體特定部位。最上端的頸髓控制呼吸、頸部及上肢功能,胸髓負責胸腔及腹腔的活動,腰 髓管司兩下肢功能,最下端的薦髓控制排便、排尿及性功能。周邊神經系統包括腦神經與脊神經,其中感覺神經將訊息由身體傳至腦部,運動神經把訊息從腦透過脊 髓傳到手腳眼耳鼻體幹等。自主神經系統由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構成,兩者互相協調支配內臟,如心、肺、胃腸、膀胱、血管等的活動。

  所謂「脊髓損傷」是指急性外傷性傷害侵及脊髓與神經,造成運動、感覺及大小便功能失常。這通常是由於巨大的外力,如車禍、墜落、重物 壓傷、運動傷害等,使脊柱移位或骨折造成,而有些老年人發生損傷的原因是閃跌、滑交等小傷害。一般脊髓損傷都可發現其脊柱嚴重的破壞,但也有些損傷患者的 影像檢查看不到脊柱明顯的變化,當然也有些人雖然傷及脊柱,但並未造成脊髓損傷。有些癱瘓的病人,並不是外傷性傷害造成,而是由於腫瘤、脊血管、發炎等因 素,這些脊髓疾病的表現常與外傷性脊髓損傷相似。頸髓受傷會造成四肢癱瘓,約佔所有脊髓損傷患者的半數;若傷及胸髓、腰髓或薦髓,則會造成下半身癱瘓。除 了運動與感覺機能障礙外,脊髓損傷還會造成排尿、排便困難及性功能障礙,而呼吸問題、自主神經機能異常也常見。不止如此,心理挫折、經濟問題等也跟著浮現。

  在台灣地區,每年新增約五百名脊髓損傷病例,外傷性原因以車禍居多,幾佔百分之五十,其次為高處跌落、重物壓傷、滑跌、運動傷害、刀 槍傷等。年齡層以20歲到29歲的發生率最多,而20歲到49歲患者幾乎佔了三分之二。學歷以高中居多,其次國中,再次為小學、大學。以性別而言,男女之 比約為五比一。美國每年新增一萬名病例,全國超過二十五萬患者,平均年齡約二十歲。受傷原因以車禍居首,其次是跌落、暴力及運動傷害。一年中以七月發生最 多,週六是每週最多的傷害日,而酒精及藥物濫用也扮演一重要角色,男女比例為三至四比之一。一般學者認為,脊髓損傷之流行病學可以反映各國社經狀況。注重 交通安全及職業災害的國家,其脊髓損傷發生率較低,而女性活動較熱絡的社會,其損傷的男女比例也較低,在槍枝管制較鬆、體育運動較風行的國家,兩者造成脊髓損傷的比例則較高些。

  依據脊髓損傷者協會在民國七十九年的調查,會員最困擾的健康問題,首先是大小便困難,其次是褥瘡,再次是神經抽痛。患者之就業率不到 三成,不能就業之原因,首推生理狀況有問題,其次是個人心理障礙、交通環境障礙,而社會的接納不夠也是原因之一。就業職種多偏向勞力技藝及自營小攤為主, 但收入偏低,而接受職業訓練的機會不大,創業更是困難多多。近年有些人以開計程車為業。在住的方面,自有住宅比例不高,且住處障礙也造成諸多不便,如衛浴 設備、樓梯台階、空間太少都是問題,而居住的負擔也相當大。有關行的問題,患者出門多以搭乘計程車或請人開車為主,有些是騎改裝摩托車,至於自己開車或電 動輪椅者較少。患者大都無法單獨出門,環境障礙、缺乏交通工具都是出門的困擾,而被計程車拒載也不罕見。依據調查顯示,患者最需要接受協助與輔導的項目依序是經濟、就業、就醫、行、住、婚姻等。

  Maynard等人在1979年就已指出,脊髓損傷後的神經恢復可以略作預測,一是看受傷時的嚴重程度,一是看開始時期的功能恢復。 完全損傷的患者大部分一直都維持完全損傷的狀態,而不完全損傷患者恢復的機會較大,日後的活動功能也較好。不完全損傷可由保留薦部機能看出,也就是說,患 者可以主動收縮肛門口,按自己意志彎曲大腳趾,肛門口有感覺。而保有薦部運動機能的患者比僅具有薦部感覺機能者的恢復機會較大。另一指標是看病人的臨床過 程,運動功能越早有恢復跡象,其恢復的機會愈大。但神經恢復不見得會持續進行,也許在恢復到某一程度就停止了。如果時間過去,例如受傷後三個月甚至半年, 一直看不到神經恢復,則往後恢復的機會就不大。目前研究指出,在受傷內八小時靜注大量類固醇,不管完全或不完全損傷的患者,神經會有某種程度的恢復。由於 對脊髓損傷的瞭解與處理的進步,患者的死亡率已大大降低,不完全損傷的比例也較為提升,再加上完整的復健訓練,患者生活的品質與家庭社會的適應也有長足的進步。

  脊髓損傷並不是新的病症,在西元前2500年埃及一位醫師,就已很準確地描述頸部外傷造成四肢全癱的臨床症狀,並且下了無法治療的斷 語。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年初。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脊髓損傷患者在頭一年的死亡率高達90%,而能活過20年的人不到1%。由於全面治療中心的設 立,脊髓損傷病人存活機會大大提升,在1960年代四肢全癱的死亡率已降至35%。美國首座復健中心由Munro在1930年代成立,英國則是 Guttmann在1940年代建立。這些中心提供完整的醫療團隊來照顧病人終身,用以提升患者存活率,降低續發合併症。在台灣,台大醫院復健部在 1968年首先開始脊髓損傷病人之復健,接著陸續有許多醫學中心也能提供相似的訓練。台大醫院檢討前十年工作成效,發現脊髓損病人平均住院日由早先的半年 縮短為後來的三個半月,日常生活可完全獨立者佔六成,而九成以上病人經膀胱訓練後可達到理想自解狀態,但再就業率一直偏低。外傷性脊髓損傷之原因,以車禍、高處跌落、被重物壓傷為主,因此注重交通安全、職業安全等防止意外變生的安全守則,也是預防脊髓損傷 發生之通則。在車禍或意外現場,受傷者一旦同時喪失運動與感覺機能,譬如下肢或頸部以下不能活動也沒有知覺,則要懷疑脊髓損傷的可能性。為了避免進一步人 為傷害,在移動與轉送過程中,需要特別保護脊柱的穩定性。由於處理脊髓損傷需要有充份的設備與醫療人員,因此病人以轉送有經驗之醫學中心診治為宜。總之,脊髓損傷是一種嚴重殘障,尤其容易發生在青壯年,對病人本身、其家庭、甚至社會都造成很大的損失,而無論在醫療或復健方面,面對的問題及困難特別多,需要專業醫療團隊之成員共同協調合作,以及家庭、社會與政府之配合,才能有滿意的治療成果。
相關文章Related Articles
Facebook Lin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