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病人除了控制血糖,還不能打赤腳!?
內科專區
2016-01-15
62歲的趙先生罹患糖尿病十多年了,雖然平時有按時服藥,但控制仍然不近理想,抽菸的習慣也仍持續著。近半年來總覺得走路沒辦法一次就走很遠,中間需要停下來休息,晚上睡覺時也覺得腳底好像有針刺的感覺,令他疼痛難眠。幾天前打赤腳走路不慎踩到玻璃碎片,因為只是個小傷口稍微流了點血,他也不以為意,今天被家人發現受傷的腳整個紅腫,家人趕緊將趙先生送醫,經抗生素治療後,保住趙先生的一隻腳。
糖尿病的足部病變是常見的慢性併發症之一,由於病人有神經病變,血管阻塞,又因免疫力不佳使得傷口感染後不易癒合,造成足部易發生潰瘍、壞疤、甚至需要截肢,而且在截肢手術後三到五年內,約有32%到61%的病人的另一下肢也逃不過截肢命運。從流行病學的角度來看,又將近三分之一的下肢截肢(非外傷性)是因為糖尿病引起的。平均每位糖尿病足患者接受截肢的費用(手術,義肢以及後續之醫療照護)約為600,000元。因此,從個人、家庭、社會的角度來看,糖尿病足部是十分重要的課題值得大家共同來面對,希望透過衛教.早期診斷及治療,以減少截肢的危害。
糖尿病足部病變的成因是多方面的,神經的病變、周邊血管阻塞、細菌感染等。
1.神經病變:糖尿病人的神經病變可以影響感覺神經、運動神經、自律神經,侵犯感覺神經纖維,會使病人手腳發痲、刺痛等,尤其晚上症狀會加劇;對溫度、痛、震動的感覺會日漸不靈,最後完全喪失感覺。侵犯運動神經,引起小塊肌肉萎縮,屈、伸肌失衡,足部變形,足壓增加。若侵犯自律神經,則使足部發生動靜脈分流,營養供應不良;而且汗腺失去功能,皮膚乾裂,容易感染。
2.周邊血管病變:糖尿病人週邊血管阻塞的部位往往比較廣泛,若發生在下肢,病患可能會有間歇性跛行與疼痛,而且會影響較小的動脈。
3.感染:糖尿病人有白血球功能較差的現象,加上血管病變造成的缺氧,而血糖高則提供細菌繁殖的大好環境。所以當足部皮膚受損,細菌侵襲時,容易擴展而難以收拾,而且在傷口中常可培養出兩種以上細菌。典型的糖尿病足部潰瘍形成過程是由於神經病變,缺乏痛覺預警使病人腳部容易受傷,例如鞋子不合腳易發生水泡,鞋內有異物,受傷後沒有發覺 ; 以致沒有立刻作出適當的治療;而由於血流不良,受傷部位難以痊癒,加上細菌感染,侵犯深部肌腱,骨骼,造成截肢悲劇;或沿肌膜向上蔓延,則有生命危險。
由於糖尿病一旦發生,臨床上之處理十分複雜,因此最好的方法便是積極地加以預防。預防方法包括:
1.戒菸。
2.每晚睡前檢查雙足有無乾裂、水泡、割傷、紅腫等現象。
3.用鏡子協助檢查腳底以及足趾之間。
4.鞋子必須柔軟合腳,尤其是腳部有變形者。
5.穿鞋子之前要檢查有無異物。
6.初次穿的新鞋子,不要穿太久。
7.不可赤腳走路。
8.不可用刀來剖腳部的雞眼。
9.若視力不良,要請他人代為檢查雙足及鞋子。
一旦發生糖尿病足,必須根據不同的程度予以不同治療:
1.非感染性足潰瘍的治療:首先評估傷口的範圍和嚴重度,評估神經病變及血管機能不足的程度;控制血糖;適時清創切除壞死的組織;妥善的傷口照顧及換藥;改善血液循環(例如:血管繞道手術);仔細的追蹤治療和足部輔助器使用。
2.感染性糖尿病足的治療:首先仍是評估神經病變和血液循環狀態;影像學檢查以排除組織氣疽或骨髓炎;採取傷口或組織樣本做細菌培養;投予廣效性抗生素治療;如有膿瘍或壞疽,應施予手術以排膿或截除壞死組織;積極的傷口照顧和清創;完善的控制血糖;避免患足載重;可考慮血管繞道手術以改善局部血流狀況;植皮或皮瓣移植來關閉傷口。
預防勝於治療是照護糖尿病足最重要的觀念;穿著舒適的鞋襪,定期修剪趾甲;如有灰指甲(香港腳)疾病應確實就醫治療;每日檢視足部並保持清潔乾淨;每日檢查足底有無受傷;如有小傷口應及早就醫治療,以免延誤病情,導致併發症或殘廢,而遺憾終生。
資料來源:新陳代謝科 張涵軒醫師
相關文章Related Articles